“你们忘却了自己专业炒股配资网,并试图逃离自我。”——尼采
读到这句话时,你是什么感受?是点头认同,还是无动于衷?
如果是后者,不妨回想一下今天的生活:早晨睁眼第一件事是摸手机,通勤路上无意识地刷着社交软件,下班回家后看了几个短视频,躺上床又拿起了手机……
然后在某个瞬间,发现自己正盯着陌生人的旅行照片发呆,你根本不知道照片里的人当时是什么心情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你从未允许自己哪怕一刻独处的时间。甚至,你并不觉得这样的日子有什么不对。
在手机成为日常的今天,我们在即时连接中,正经历着越来越深的割裂。高度互联的社会,真的让人更孤独了吗?
“连接”为何让我们更孤独?
人类需要连接,因为这是确认存在感的方式。我们通过他人的目光和反馈认识自己,通过关系共享情感,满足本能需求。深厚的关系能建立信任,而信任塑造我们的安全感与自尊。
问题在于,这种“深度”正变得越来越浅。过去,我们拥有“等待的时间”,写信后等回信要几天,电话不响也很正常。
但现在,聊天窗口的“未读1”会让人焦虑,刷社交动态成了对他人生活的“消费”。我们不断寻找新刺激,因为害怕独处的时刻,于是以“连接”之名逃离自己。结果却是我们失去了独处的能力。
孤独(Loneliness)和独处(Solitude)本是不同的,可不知从何时起,我们开始用“孤独”覆盖“独处”,并逃避它。我们把独处视为不安,只在他人反馈中确认自己的存在。
德国哲学家汉娜·阿伦特曾说:“独处是与自己彻底相处的时刻。”但我们已无法忍受独处的空白,一个人吃饭尴尬,一个人看电影显得凄凉,就连放下手机,似乎也只是为了填满下一段空虚。
减少连接的勇气
这不是说要拒绝连接,而是剥离不必要的连接,留下真正的关系。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先学会面对自己:停止用刷他人动态代替思考,偶尔不回应,不为了维系连接而耗尽自己。
“我”不是固定的角色。
我们是社交账号里的“我”、职场中的“我”、家人面前的“我”……但若只相信其中某一面是“真实”,我们就会把自己越活越窄。找到真正的“我”,始于承认所有面貌都是自己的一部分,包括那些不完美。
拥抱独处的力量
在独处中,我们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。人类的不完美和稚嫩,不是原地打转的借口,而是从当下迈出一步的契机。
不必害怕独处,
相反,要在独处中拥抱不确定。独处不是该逃避的情绪。要练习与它共处,方式可以很简单:有人写日记整理思绪,有人漫步陌生小巷,从细微风景里唤醒感知,有人画画、弹琴或做手工....这些不只是爱好,而是无需外界评判、纯粹成为自己的时刻。
通过这些,我们不再逃避独处,而是主动选择它。因为只有停下“逃离自己”的脚步,才能真正与谁相遇。
专业炒股配资网
思考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